• <strike id="uqycw"><input id="uqycw"></input></strike>
    <ul id="uqycw"></ul>
  • 【好食在惠安】螺陽上坂村蒸肉丸:一口鄉愁里的團圓滋味
    來源 :惠安速報 時間:2025-05-31 10:20 瀏覽量:
     

         在螺陽鎮上坂村,有一種承載著鄉愁與團圓的美食——“蒸肉丸”,它不僅是惠安本地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小吃,更是一種凝聚親情、維系鄉情的美食文化符號。每逢新春佳節,上坂村的村民們都會自發組織“蒸肉丸文化節”,上百人齊聚一堂,共同制作、分享這一傳統美味,場面蔚為壯觀。這道看似簡單的家常美食,背后卻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濃濃的鄉土情懷。


    傳統工藝:

    匠心巧制的味覺藝術


    上坂村的蒸肉丸制作工藝代代相傳,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村民們的智慧與匠心。制作肉丸的食材選用極為講究:新鮮豬肉需經過反復敲剁成泥,以保證肉質的細膩口感;地瓜粉則選用惠安本地產的優質品種,因其黏性適中,能使肉丸更加Q彈;輔料包括紅白蘿卜絲、青蔥等,既增添了色彩,又豐富了口感層次。

      制作過程也是體力、耐力與技巧的結合:男士們負責處理豬肉,將其剁成肉泥;婦女們則負責配菜和蒸米。將肉末、蔥花、蘿卜絲等食材與地瓜粉混合后,加入五香粉、味精、鹽等調料,反復揉搓攪拌,直至形成均勻的面團。隨后,巧手的村婦們將面團搓成一個個圓潤飽滿的肉丸,整齊地碼放在蒸籠中。幾分鐘后,隨著蒸汽升騰,濃郁的肉香便彌漫開來,令人垂涎欲滴。

    上坂村的蒸肉丸之所以與眾不同,關鍵在于其獨特的配方與制作工藝。村民們堅持使用傳統方法手工制作,拒絕工業化生產,確保每一顆肉丸都飽含匠心。據村民介紹,一次大型的蒸肉丸活動往往需要準備250斤地瓜粉、250斤豬肉及大量輔料,足見其規模之盛大、覆蓋之面廣。



    社群紐帶:

    凝聚鄉情的吉祥寓意


         在閩南文化中,蒸肉丸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閩南語中“丸”的發音與“圓”、“緣”相同,因此圓形、飽滿的蒸肉丸被視為“圓滿”和“良緣”的象征,寓意家庭團圓、生活圓滿。
     2017年起,“蒸肉丸文化節”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之一。文化節期間,無論身家過億的校服企業家,還是家庭婦女,都會自發聚集到村廣場,共同參與制作。8歲的小朋友在奶奶手把手教導下削蘿卜,西裝革履的企業家化身“廚師”剁肉餡,場面溫馨而熱鬧。

      “已經幾年沒回來過年吃蒸肉丸了。吃上咱村的蒸肉丸,記住這份味道,開始新的征程!”一位常年在廣東工作的蔡先生如是說。對他而言,蒸肉丸不僅是家鄉的味道,更是一份難以割舍的鄉愁。許多在外打拼的上坂人都會特意在春節期間返鄉,只為品嘗這一口承載著記憶的家鄉味。

      蒸肉丸已發展成為一項全民參與的社群活動和聯結村民情感的重要紐帶。據村黨委書記蔡金鳳介紹,上坂村是惠安校服生產的發源地,大多數村民從事校服生產銷售,常年在全國各地奔波,只有春節期間才能短暫團聚。蒸肉丸文化節的舉辦,不僅讓村民們有機會共話家常,還能齊聚一堂,共謀未來發展。



    舌尖記憶:

    地地道道的螺陽風味


     品嘗上坂村的蒸肉丸,是一場獨特的味覺體驗。剛出鍋的肉丸熱氣騰騰,紅白蘿卜絲點綴其間,色香味俱佳。咬上一口,外皮Q彈有嚼勁,內餡鮮嫩多汁,地瓜粉的清香與豬肉的鮮美完美融合,輔以五香粉等調料的提味,令人回味無窮。
    與其他地區的肉丸不同,上坂村的蒸肉丸因使用惠安特產的地瓜粉而獨具特色。惠安素有“地瓜之鄉”的美譽,出產的地瓜粉品質上乘,黏性適中,是制作蒸肉丸的理想原料。村民們堅持使用傳統工藝和本地食材,確保了蒸肉丸風味的純正與獨特。
    “從臘月廿八到正月十五,村里活動豐富多彩,這個年過得熱鬧而且熱乎,人情味濃濃的!”一位村民的感慨道出了蒸肉丸文化節的精髓。在這里,肉丸不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享受,更是情感交流的媒介,是鄉土文化的載體。
    對于美食愛好者而言,前往螺陽鎮上坂村體驗地道的蒸肉丸文化,無疑是一次難忘的旅程。近年來,隨著上坂村校服產業的發展,“校服村”的名聲日益響亮,而“蒸肉丸”作為當地的特色美食,也逐漸成為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對于遠道而來的游客而言,品嘗一口地道的上坂蒸肉丸,不僅是一次味蕾的享受,更是一次文化的體驗,一段難忘的鄉土記憶。上坂蒸肉丸不僅是當地人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游子心中永遠的鄉愁,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生動延續。下次造訪惠安,不妨前往上坂村,好好體驗這道承載著團圓與圓滿寓意的傳統美食,感受那份獨特的閩南風情。




    來源 | 螺陽鎮

    編輯 | 陳楨宇

    責編 | 蘇劍忠

    審核 | 林書達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